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医学影像科医技科室
徐红卫
首页>科室介绍>医技科室 >医学影像科>徐红卫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发布时间:2016/9/28文字调整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想获得人体的体层图像,任何成像系统都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图像信号的来源、图像组织对比度的来源、图像空间信息的来源。磁共振成像也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对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1.核磁共振信号的来源

       磁共振成像,是依靠核磁共振现象来成像的。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

       上述过程,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所以称为核磁共振,因为“核”字涉嫌核辐射,所以业内将其改称为磁共振。

       氢原子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的核只有一个质子,是最活跃、最易受磁场影响的原子核。所以磁共振成像采集的是氢原子核的信号。业内常把氢原子核简称为质子。

    核磁共振现象是一个无法直观观察的现象,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在此只作简要解释。

    所有的原子核都在不停地自旋。含有单数质子的原子核,自旋时产生磁场,也就是核磁,因它有大小有方向,我们称它具有自旋磁。

    加入外来磁场后,原子核的磁距将围绕外来磁场旋转,称为进动。进动的频率与外来磁场的强度成正比。宏观上看,进动的原子核的磁场与外磁场是平行的,与外来磁场同向的原子核(低能级)要多于反向的(高能级),整体上看人体将具有磁场,称为磁化。

    当再加一个频率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旋转磁场时,原子核的磁场方向将发生旋转,使得低能级的原子核减少、高能级的原子核增多,即跃迁。这个过程是一个吸收能量的过程,称为激发。

    当旋转磁场被撤消后,原子核将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并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当初吸收的能量,这个过程称为驰豫。

    综上所述,如果给人体施加一个外来的静磁场,再给予一个短暂的、与质子共振相同频率的旋转磁场(即射频脉冲),之后采集电磁波信号,就可以获得人体的磁共振信号了。

    对磁共振信号的采集过程给予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质子比喻成卫星,我们从发射电台发送信号,卫星获得信号,再重新发射出来,地面的收音机就可以收听到节目了。

 

2.磁共振成像组织对比度的来源

    质子的弛豫,是因为与周围磁场共振而发生的。质子受周围分子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的弛豫,称为自旋-晶格弛豫(纵向弛豫、T1弛豫):质子受其它质磁场影响而发生的弛豫,称为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T2弛豫)。

    T1弛豫为例,质子周围的分子是在不断震动的,震动频率与分子大小成反比。水分子非常小,震动频率过高,无法与质子交换能量,弛豫速度就慢;蛋白质分子非常大,震动频率过低,也无法与质子交换能量,弛豫速度也慢,但快于水;脂肪的震动频率与质子的共振频率接近,所以脂肪的弛豫速度最快。弛豫速度越快,采集到的信号就越强。由于不同组织含有上述三种成分的比重不同,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信号对比。

    实际扫描过程中,获得的信号既包含T1信号,也包含T2信号。通过调节扫描参数,可以使所得信号中某种信号所占的比例大些,称为加权成像(英文缩写为WI)。除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外,还可以有质子密度加权(PdWI)和混合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