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疗动态
首页>信息公开>医疗动态

郑州大学五附院神外一科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巧除“炸弹”保患者安全

发布时间:2016/5/19文字调整

来自周口53岁的王师傅近4个月来间断出现头晕症状,严重时出现失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脑子上的事不敢疏忽大意,于是到当地医院检查CT、MRI及CTA,当地医生告诉王师傅,他的椎动脉有一个动脉瘤,而且不小,导致其发生了缺血症状,出现间断头晕。并且此动脉瘤有破裂风险,危险性比较大。王师傅担心当地医疗条件不够完善,于是慕名找到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外科一病区的寿记新主任就诊。寿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后考虑左侧椎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于是安排梁博及周少龙医师为王师傅做了脑血管造影。造影结果证实,王师傅的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部有一隆起,确诊为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unruptured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VADAs),需手术治疗。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病残率高。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已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当患者及家属第一次听说需要手术时,王师傅是拒绝的,因为他怕把脑袋打开。寿记新主任告知王师傅他的病不需要开颅,只需从大腿上进一根细管子就能治疗时,王师傅的心才放下来。寿记新主任根据其夹层动脉瘤的分型,制订了支架辅助栓塞的治疗方案。手术当天,在麻醉科、介入科的配合下,寿记新主任带领梁博及周少龙医师为患者实施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手术过程很顺利,王师傅住院5天便顺利出院了。


术前造影结果(红箭头指动脉瘤)


术中栓塞情况(黄箭头示支架marker,红箭头示弹簧圈)


栓塞完成后造影,PICA保留完好(红箭头所示)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中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其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随着神经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微弹簧圈栓塞与支架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得介入治疗成为了首选方案。但由于颅内段椎动脉解剖的特殊性,尤其是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为了保证PICA的通畅,需要使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此病例的完美治疗,王师傅的顺利出院代表着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在介入治疗动脉瘤方面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在王新军教授及寿记新主任的带领下自2007年开始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诊治的脑血管病例数逐年上升。目前每年行脑血管造影近200例,介入治疗100余例。其中每年诊治的烟雾病病例数居省内首位,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急性脑动脉栓塞、颅内静脉窦闭塞等疾病的介入诊治水平居省内前列。


来源:神经外科一病区 周少龙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