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五附院急诊科来了一名特别的患者。患者来院时手背附着着一只昆虫,正在叮咬,患者自述麻木疼痛难忍,但昆虫的口器已经深入皮肤,无法拔出,之前去另一家医院就诊,但该院医生无法处理,后辗转到郑州大学五附院就诊。
患者手背可见大面积红疹,昆虫趴在手背纹丝不动,值班医生查验昆虫形状和伤口情况:昆虫椭圆形,长度约8mm,如黄豆大小,黑色,多足,包含口器的头部深深扎进皮肤,腹部圆形、光滑,裸露在外;叮咬处皮肤周围出现红色斑疹,有抓挠痕迹。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蜱虫咬伤。
蜱虫的口器呈弯曲状,长时间吸血,不能强行将其拔出,如果强行拔出或者用镊子夹出,口器可能折断、停留在皮肤里,引起异物刺激反应。遂决定先在叮咬处给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以此来麻痹蜱虫。片刻之后,蜱虫慢慢松开口器,自行脱落。为安全起见,以叮咬处为中心,做局部清创手术,防止口器残留,继而进行抗炎、抗过敏治疗。最终,患者安全离开医院。
蜱虫是什么虫?
蜱虫叮咬危害几何?
春暖花开,正是亲近大自然的好时候。但春夏季也是蜱媒疾病的高发期。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每年都有市民被蜱虫叮咬的报道,甚至还有被叮咬后丧命的案例。那么蜱虫到底是什么虫?被蜱虫叮咬到底有多严重呢?又该如何预防呢?
蜱虫俗称壁虱、牛虱,狗豆子等,不同地方称呼不尽相同,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一般蛰伏于浅山丘陵的树林、草丛中,或寄宿于动物皮毛间,是最常见的能作为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的动物之一。
蜱虫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吸血为生。没吸血时,其腹背是扁平的,仅有芝麻粒般大小,吸血后变得如黄豆大小,甚至可以达到指甲盖大。蜱虫个头虽然不大,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夺命吸血虫”。它叮咬吸血时会分泌唾液,其中含有多种酶,可导致组织溶解,使其更容易刺入皮肤;唾液中含有麻醉成分,让人不容易察觉;还含有粘合成分和抗凝物质,将口器和人的皮肤粘在一起,把稀释后的血液吸入体内。
蜱虫叮咬的危害并非吸血那么简单,它还是许多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我国所记录的蜱种共有9属124种,他们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斑疹伤寒等20多种疾病。最常见的蜱传染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这种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病情凶险。人感染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据统计,目前该病的平均死亡率为7.3%,最高死亡率达30%以上。
春夏季节,市民在外出游玩或野外作业时,一定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被蜱虫叮咬。
1.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地逗留;
2.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不要露宿;
3.最好穿浅色、光滑、紧口的长袖上衣和裤子,穿可以遮盖整个足部的鞋子,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
4.身体的外露部位喷涂驱蚊液;
5.离开野外时仔细检查头皮、腰部、脚踝等部位是否有蜱虫附着,防止将蜱虫带回家。
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千万不要硬拽。强行硬拽一方面会刺激它将口器更深的刺入人体皮肤,分泌更多唾液增加病原体的释放,另一方面也可能让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可以局部涂化学物质,如乙醚、氯仿、松节油、煤焦油等,通常几分钟后蜱虫会松口,自行脱落。另外,也可以在蜱虫身体、头部外涂液体石蜡、凡士林等,过一段时间后,蜱虫会因为窒息松开口,也容易拔出。如果蜱虫未能拔出,或头部口器折断在皮肤里,或已经出现发热、麻痹、中毒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急诊科张晶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