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疗动态
首页>信息公开>医疗动态

镜益求精——消化内科成功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发布时间:2016/9/7文字调整

高先生是一位中年男性,半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腹部不适,伴食欲下降,偶尔会出现腹痛,且与进食无关,不伴反酸、烧心等症状。去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溃疡(A1期);食管隆起物(平滑肌瘤?)。当地的医生建议他去省级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可做一个内镜下微创手术解决问题。


高先生和他的家人经多方打听,了解到郑州大学五附院的消化内科是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医院重点专科,消化内镜室的郑权副主任不仅可以熟练地应用胃肠镜做常规检查,还可以进行多种内镜下治疗,如超声内镜诊断、POEM、EMR、ESD等。如高先生这种情况,良性病变,自觉症状明显,又不想大费周章的去做手术,比较适合内镜下肿物切除。这种治疗方法创伤风险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能完整切除大于2cm的较大病灶。


了解清楚后,高先生和家人马上从老家赶到郑州大学五附院,在消化内科一病区住院。入院后先做了超声内镜,确定肿物性质为食管粘膜下平滑肌瘤。明确肿物性质后,郑权副主任及时安排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全麻状态下常规进镜,至距门齿32cm的食管看见一处大小约2cm粘膜下隆起。遂在粘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美兰注射液,勾刀切开粘膜层,露处白色瘤体,分别以IT刀、Dual刀分离瘤体。术中少量渗血,热活检钳止血,基底部可见大小约1cm显性穿孔,完整切除瘤体后用钛夹封闭瘘口。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给予抗感染、抑酸护胃、营养支持治疗1周,高先生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饮食较入院好转,入院时的症状消失。出院时,郑主任嘱咐高先生定期复查胃镜。



约2cm粘膜下隆起



内镜下瘤体剥离中



钛夹封闭瘘口



消化内科一病区副主任郑权


关于ESD的小常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 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进行治疗,是一种内镜下操作技术。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


适应症包括:


食管病变:

1.Barrett食管;2.早期食管癌: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期食管癌; 3.食管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4.食管良性肿瘤:包括息肉、平滑肌瘤、食管乳头状瘤等。


胃病变:

1.早期胃癌 ①肿瘤直径 ≤2cm,无合并存在溃疡的未分化型粘膜内癌;②不论病灶大小,无合并存在溃疡的分化型粘膜内癌;③肿瘤直径≤3cm,合并存在溃疡的分化型粘膜内癌;④肿瘤直径≤3c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粘膜下层癌。

2.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

3.良性肿瘤,如胃息肉、胃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等,包括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


大肠病变:

1.巨大平坦息肉,直径﹤2cm的息肉采用EMR,直径﹥2cm的平坦息肉建议采用ESD治疗,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

2.粘膜下肿瘤,来源于粘膜肌层或位于粘膜下层的肿瘤,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不主张勉强剥离。

3.类癌,尚未累及肌层的直径<2cm类癌可以通过ESD完整切除,位于直肠的类癌一般可以切除。




来源:消化内科一病区  白利梅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