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院新闻
首页>信息公开>医院新闻

神经外科一病区通过介入治疗成功抢救一名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形成产妇

发布时间:2016/10/8文字调整



近日,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外科一病区神经介入团队成功开展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球囊成形术抢救了一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形成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患者为一20岁初产妇,产后即出现间断头痛,但未出现恶心、呕吐,亦无肢体抽搐及活动障碍,于家中按“感冒”治疗,自服“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头痛不但未见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并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仍未到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病情逐步加重,出现了肢体活动障碍,这才引起家属的重视,急送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CT提示上矢状窦、窦汇及右侧横窦密度均不同程度增高,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性大。当地医师考虑病情危重,患者又为初产妇,治疗风险大,于是联系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寿记新主任请求会诊指导。寿记新主任了解病情后告知当地医师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脑疝,需连夜转入郑州大学五附院急行介入治疗。随后,寿记新主任立即通知科室值班医师做好接诊准备,并通知麻醉科、导管室做好急诊手术准备。


病人到达科室后科室马上完善术前准备,梁博、周少龙医师也立即赶到医院对患者行脑血管造影。造影证实患者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形成,诊断明确,但是治疗非常棘手。寿记新主任医师向患者家属详细说明风险,取得支持以后,决定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球囊成形术。



术前DSA造影显示: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上矢状窦、窦汇及右侧横窦显影欠佳。



球囊扩张成形

术中:交换引入Rebar27微导管,引入Solitaire 6mm*30mm支架多次取栓取栓过程中发现上矢状窦狭窄,给予球囊扩张。



支架取出的血栓

Solitaire 支架取出的血栓,并送病理检查。



上矢状窦前部通畅

术后DSA造影结果:上矢状窦较前明显通畅



上矢状窦后部通畅

术后DSA造影结果:上矢状窦较前明显通畅


手术中采用静脉入路,应用微导丝进行上矢状窦的机械再通,然后应用尿激酶进行机械溶栓。打通矢状窦的操作非常复杂和困难,由于窦汇不显影,只能通过脑血管的解剖位置来摸索前进,并且需要不断切换正位及侧位造影,以避免造成其他损伤。寿记新主任凭借多年的介入手术经验,一步步摸索,机械开通一点,接着尿激酶局部溶栓,扩大通路,终于将闭塞的窦汇及矢状窦完全打通。


手术从早上6点开始,持续至中午12点,手术时间长达6个小时。手术结束时,医生铅衣下的手术衣都已经被汗水完全湿透。术后寿记新主任对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严密监测患者体液平衡、凝血功能、生命体征情况。术后第二天患者病情就有了显著的改善,头痛、恶心症状明显减轻,肌力较前明显改善。


寿记新主任医师表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起病隐匿,起病早期临床症状多样且不具典型特征,不易早期确诊,严重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多以头痛起病,伴颅内压增高表现,继而出现意识及肢体机能障碍。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寿记新主任带领的神经介入团队立足本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应用球囊机械取栓、碎栓和solitarie AB支架机械取栓技术已救治5例孕产妇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显著提高了介入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极大的降低了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来源:神经外科一病区  周少龙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