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提高社区居民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认识,改善社区居民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方式,5月16日上午,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内科五病区刘柳副主任医师带领的专家团队赶赴医院下属福华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该所医护人员开展了“脑卒中防治宣教及义诊”活动。


义诊团队利用拉条幅、发传单、现场义诊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脑卒中防治相关知识,包括如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防治脑卒中发生或恶化,如何早期识别脑卒中,发生脑卒中后如何家庭急救。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但社区居民的热情更加高涨。本次义诊活动为百余名社区居民提供了免费测血糖、测血压服务,进行了脑卒中高危因素的筛查,发放了大量的脑卒中宣传资料,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健康宣传教育并回答了相关咨询。

检测血糖、测量血压

发放宣传资料
在此次活动中,医务人员向居民介绍了脑卒中早发现、早就医的重要性;介绍了脑卒中口诀“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介绍了脑卒中患者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优点以及郑州大学五附院脑卒中抢救绿色通道。
以前碰到过周围的人因脑卒中而致残,感到很恐惧,现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感到放心多了。
以前虽然知道要控制食盐摄入量,但是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听了宣教后知道每天吃的食盐量可以用一个啤酒瓶盖来测量(约6克),操作非常简便实用。
自己之前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但是未在意,今后会抽出时间去医院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
通过此次活动认识到了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后将会进行改正。
此次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好评。许多社区居民表示,以前对健康宣教活动不够关注,通过此次活动收获颇多,希望今后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自己今后也会积极参加类似的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郑州大学五附院下属福华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
科普:
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需要赶时间
目前我国罹患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人数约为700万,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高达150万-200万,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一般来说,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塞)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类型的60%—80%。因此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什么是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根本性治疗方法,不但能减少卒中患者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也能极大改善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因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就近的具有溶栓能力的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患者到达医院后,急诊溶栓的接诊医生会在60分钟内完成评价(特别是平扫CT)并作出治疗决策。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溶栓治疗。
突发脑卒中的患者越早进行溶栓治疗,就越容易受益。因此在脑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首先要强调的就是抢时间,因为“时间就是大脑”。
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为什么要赶时间?
因为当脑部血流中断,每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时间就是大脑,早一分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闭塞血管的及时开通,就能挽救大量脑细胞的死亡,保护脑功能,减少患者致残或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因此,只有早期快速打通闭塞的脑血管,在脑组织坏死之前,及时恢复血液供给才有可能避免缺血性脑组织的坏死。
治病不如防病
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特别是患有三高及糖尿病人群要特别注意:冬春交替这个时期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使脑卒中发作;同时注意饮食平衡,适当运动,改掉抽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对于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其脑卒中发生率比未发卒中患者要高出许多倍,因此这些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在这个时期加强规范用药,不可以随便减药或停药,密切观察自己的体征状态,一旦发生头晕、头昏、呕吐、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要尽早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郑州大学五附院卒中绿色通道就诊。

卒中先兆体征
脑卒中虽然发病急,但发病前期有征兆,比如出现走路一边倒、一侧肢体感觉迟钝、面部无力和言语困难症状等症状。目前国际上将“FAST”口诀作为判断脑卒中的预警信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就是“言语含糊没笑脸,胳膊不抬奔医院”。
“言语含糊”——即留意是否出现说话不清楚或无法说话的现象。
“没笑脸”——就是对着镜子微笑或是伸舌头,如果出现脸歪嘴斜、舌头偏向一边,便是异常情况。
“胳膊不抬”——观察双手是否能同时抬高平举,其中一只手是否会无力下垂。
脑卒中可防可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及时就诊,及时治疗尤为重要。赢得时间,争取3小时内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优方案。郑州大学五附院脑卒中绿色通道为您保驾护航,神经内科五病区(护士办公室0371-66916120,医生办公室0371—66916121)是您健康的保障。
来源:神经内科五病区 刘柳 常凯杰 福华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朱雪萍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