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保中心,经常见到6个月大的宝宝体检时什么都正常,就是拇指内收,那拇指内收到底是不是病呢?需要治疗吗?不治疗有什么后果?相信大部分宝妈都会迷惑不解。“拇指内收”是脑瘫的早期症状不假,但也要和生理性拇指内收相鉴别,避免无谓的担心。
何为拇指内收?
拇指内收是指拇指内收肌肌张力增高, 拇指的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屈曲角度超过正常范围, 外展功能受限。更直观来讲是手向外拉伸拇指的肌肉伸缩能力差,导致拇指向手心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手指紧握拳,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在拇指外面或里面。但睡眠时却是五指张开,呈自然的松弛状态。一般来说,宝宝拇指的自然内收状态在3—4个月,最迟5—6个月便会渐渐消失,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拇指功能,开始学习抓、握、捏等精细动作。如果宝宝6个月时,拇指还总是握在手心里,不容易扳直,就要引起警惕了,可能是神经系统受损的危险信号。特别是早产、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黄疸的小儿。
拇指内收病因
锥体系受损,拇指内收肌肌张力增高,掌指关节(MP)和/或指间关节(IP)屈曲角度超过正常范围,外展功能受限,导致手功能受限。
拇指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执行80%以上的动作任务,而拇指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对指、对掌这些功能占据手部功能的60%。除此之外,手部精细动作和思维活动紧密相连,手指的灵活动作可充分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智力的平衡开发,可谓脑灵手巧,手巧健脑。
那么拇指内收有哪些危害呢?
1.拇指内收伴握拳会影响孩子主动抓物意识的出现,同时手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他们通过触摸、接触,感受外界事物,认识这个世界,拇指内收则会妨碍触摸等感觉的获得,使孩子对外界感知探索受到阻碍。
2.拇指内收还会阻碍宝贝精细动作,如捏物、对指等动作的出现,妨碍宝宝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影响康复训练中手撑、姿势转换、爬等训练项目的进行,影响运动发育。
3.拇指内收影响他们的外形美观,拇指内收会对宝宝的成长发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手部的不正常,使得她们在同龄的孩子面前产生自卑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负担,这些极有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情绪、情感、思维、想象、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问题和障碍。
4、拇指内收若不及时治疗,拇指内收肌长期紧张性收缩,可能会演变成挛缩畸形,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拇指内收肌会逐渐痉挛、挛缩,形成固定的内收畸形姿势。同时内收畸形也会对骨骼的发育产生影响 ,从而形成骨骼的畸变,这样会给治疗增加难度。
总之,提倡早发现早治疗,所以宝宝若果有拇指内收畸形,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切不可粗心大意,认为拇指内收是新生儿成长发育中的个人习惯,而放之任之。正是因为许多家长的错误认识,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康复治疗有高招
一、1、轻扣手背促五指伸展
2.以轻缓的推拿手法(如:拇指按揉、大鱼际按揉、拇指平推等)放松拇收肌、拇对掌肌、拇短曲肌等缓解肌紧张及痉挛
3.以重刺激的推拿手法(如:拇指重力度按揉、叩击等)刺激拇短展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拇长伸肌等促肌肉收缩,提高肌力(由手背拇指尖向拇短伸肌、拇长展肌处平推或按揉,效更佳!)
4.运动牵伸
拇指关键点控制法;一手握住拇指向外牵拉;一手握住其余四指使其外展。
二、作业疗法
对于拇指内收有指关节活动的患儿,促进掌指关节尽量保持良肢位摆放。双手合掌,分开,再并拢,反复做此动作。指导患儿改正不当的用力方法及异常姿势。通过玩具、游戏等方式引导患儿肩、肘、腕关节外旋、外展、伸展,同时拇指外展的训练。抱球,取木钉,双手正确抓握有柄玩具等方法帮助患儿学习正确运动模式,反复强化各种质地的触觉刺激(毛刷快速刷扫,按摩球,算盘,沙子,水)手掌加压等本体感觉训练,促进手指张开,改善手的感觉障碍。
三、矫形器
腕手矫形器,采用低温热塑版制作,使腕关节处于功能位,第一掌骨,拇指处于充分伸展位。
四、必要时可予针刺、针刀等治疗方式以纠正拇指内收。
正常的拇指内收是可以纠正的,家长可以尝试多给宝宝抚触拇指,多多练习抓握动作等。但如果宝宝已经6个月,拇指还总是握在掌心里,就要引起警惕了,可能是神经系统受损的危险信号。这些情况一般出现在缺氧、早产、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黄疸的小儿较为显著。若4—5个月时宝宝仍双手拇指内收,同时伴随有抬头不稳,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个月仍不会独坐,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定期监测智能和神经心理发育情况。特别提醒,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拇指内收,一般的家庭训练难以矫正,必须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当及时就医!
来源:儿童康复医学科 汤新晶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