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战斗在临床一线,为人民群众挡在疫情之前。然而,由于长时间接触消毒剂以及佩戴防护用品,很多人的皮肤出现了损伤。
谁能想到这是一双90后护士的手,看着让人心疼。密密麻麻的红色裂纹向我们诉说着千千万万医护人员的坚守与担当。
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都需进行手部清洁与消毒,长时间穿戴防护手套,这些因素都会对皮肤会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常见的消毒剂及防护用品导致的皮肤伤害类型以及处置原则都有哪些呢?
一、消毒剂引起的皮肤伤害及处置原则
1、过敏反应:主要见于对所含消毒成分过敏的特殊体质人群,常见表现是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极少数通过吸入可以引起全身系统过敏反应。症状较轻时,多在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破溃,可在破溃后继发感染。处置原则:①首先停止使用可疑消毒剂。②若皮疹较轻,可在停用3-5天后自行改善,无需特殊处理。③若皮疹严重、瘙痒明显,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外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有系统症状者可以给予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④当有继发感染时,应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
2、皮肤屏障破坏与刺激反应:由于脂溶性消毒剂容易溶解皮肤表面皮脂膜,反复使用这类消毒剂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出现皮肤皲裂。第一幅图的护士就是因为消毒剂反复使用导致的。处置原则:加强润肤剂使用,其它措施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处理。
二、防护产品引起皮肤伤害及处置原则
1、皮肤浸渍:如果持续穿戴这些橡胶制品,则会因透气性较差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发生浸渍,表现为局部皮肤变软、发白、起皱、脱皮等。处置原则:①选取型号适合的防护用具,确保穿戴松紧适度,待皮肤及防护用具消毒剂彻底干燥后再佩戴;②佩戴防护用具前,局部外用含氧化锌或凡士林的护肤润肤剂,可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膜,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水化过度、隔离汗液及其他刺激;③若有条件可适当增加手套等防护用具的更换频率,更换期间将汗液擦干,再次使用润肤剂;④穿戴结束清洁皮肤后及时使用润肤剂;⑤浸渍明显时可使用收敛剂如氧化锌乳膏等。
2、过敏反应:表现以及处置基本类似于消毒剂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3、机械损伤:主要指由于较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皮肤组织受压、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常见表现有压痕,擦伤、紫癜等。处置原则:穿戴松紧合适的防护用品;穿戴时间不宜过长;穿戴前可以局部涂抹润肤剂,可利用薄型软聚硅酮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进行局部减压,但应确认是否漏气,不得影响防护效果;压痕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持久或反复发生处或伴有皮下淤血时,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乳膏等;皮肤破损处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外贴创可贴或纱布保护创面,一般要待痊愈后方可继续穿戴。
其他常见的皮肤问题还有汗疱疹、继发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痤疮样损害等,欢迎与郑州大学五附院皮肤科进行联系,科室将随时为大家解答这方面的问题,共同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来源:皮肤科 王菲菲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