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康复医学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色专科
内科
康复楼1/2/3/4楼
相关文章
首页>科室介绍>内科 >康复医学科>相关文章
当“糖尿病”遇上“脑卒中”,如何科学运动?
发布时间:2025/2/11文字调整

“糖尿病”遇上“脑卒中”,如何科学运动?

众所周知,糖尿病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脑卒中急性期,应激反应又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在病情稳定的康复阶段,科学运动显得尤为重要——运动不足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功能退化,而运动过度则可能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二次损伤。制定合理、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运动方式:

选对方法,事半功倍

推荐选择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这类运动能调动多个肌肉群参与,增强心肺功能,同时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大负担。具体运动形式应结合患者的肢体功能和个人兴趣,常见推荐包括:

步行:简单易行,适合大多数患者,可在室内或平缓的户外进行;

有氧体操:节奏舒缓,有助于提高协调性和肌力;

太极拳:动作缓和,兼顾平衡训练与身心放松;

功率自行车或活动平板:适合有一定平衡能力的患者,安全性较高。

提示:运动方式应循序渐进,从最简单、最安全的项目开始。

二、运动强度:

找到你的靶心率

运动强度是决定康复效果与安全的关键。强度过高可能诱发低血糖、肌肉疲劳或关节损伤,强度过低则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临床上常用“靶心率”来评估适宜强度,计算公式为:

靶心率=(220 − 年龄)× 60% ~ 80%

例如,一位60岁的患者,其靶心率范围为:
220 − 60)× 60% ~ 80% = 96 ~ 128次/分

尽量将运动时的心率维持在该区间,既能保证锻炼效果,又不易出现风险。

三、运动时间:

分段进行,持之以恒

微信图片_2025-11-10_175135_936


建议每日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具体可根据个人耐受情况调整。

完整的运动应包括三个阶段:

热身(5–10分钟):如缓慢步行、关节活动,以预防运动损伤;

正式锻炼(10–40分钟):初始一般从10分钟开始,之后逐渐延长;

放松(5–10分钟):如慢走、拉伸,促进身体恢复。

推荐每周累计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3–5次完成。

四、运动频率:

规律锻炼,效果更佳

推荐运动频率为每日1次或每周3–4次,两次运动之间最好间隔不超过2天。如患者体力允许,且运动后无明显疲劳,可坚持每日锻炼。

注意:若运动间歇超过3–4天,已获得的运动效果可能会减退。

五、运动注意事项:

警惕低血糖,合理调药与监测

微信图片_2025-11-10_175146_128

       低血糖是运动中最常见且危险的情况之一,尤其对于脑卒中患者,可能造成二次打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预防运动相关低血糖,应注意以下几点:

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建议维持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

药物调整:根据运动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

能量补充:运动前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能量摄入;

血糖监测:建议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掌握身体反应。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段需要耐心、信心与科学方法的新征程。运动,就像是握在手中的“康复钥匙”,只有合理、持续地使用,才能激活身体潜能,重建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康复医学科介绍

康复科科室合影



郑州大学五附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97年,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河南省康复医学中心,河南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河南省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培训临床实践基地;郑州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硕士点,郑州大学康复治疗学硕士点,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委员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分会、颅脑创伤分会、手功能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医学会第五、六、七届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华中区)中,连续8年稳居河南省第一位。20163月,医院申报的康复治疗学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自2016年起招收本科生,目前已圆满完成八届康复治疗学专业招生工作。康复医疗特色:1.脑血管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引起的偏瘫、截瘫、四肢瘫痪、认知、言语、吞咽障碍、大小便障碍等精准评估和康复治疗;2.脑血管病、脑外伤、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植物状态多模态精准评估和促醒;3.超声和电刺激引导下痉挛肌肉毒毒素精准注射;4.“以生活为本作业治疗;5.三维步态分析;6.虚拟现实康复治疗;7.脑机接口康复治疗;8.康复机器人治疗;9.促淋巴回流技术;10.盆底及骶神经磁刺激二便控制技术。

诊疗地址及联系方式:

1.康复医学科门诊:位于门诊部3楼(全天门诊)

2.康复治疗区:12号楼(康复楼)1-2楼、3号楼1

3.康复医学科住院病区:12号楼康复楼1-4 24小时值班

电话:0371-66902241(医生办公室)/ 0371-66902509(护士站)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康复医学科网站二维码

                                                                                                                                                                                                 

                                                                                                                                          

                                                                                                                                             供稿:闫莹莹

                                                                                                                   一审:简    婕

                                                                                                                    二审:张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