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孩子都十岁了,还总是莫名分泌奶水,月经也不规律。明明是妇科问题,却让我做了头部检查。今天结果出来了,妇科医生让我来找您。”42岁的李女士疑惑地向神经外科医生问道。
MRI检查结果显示,她的颅内有一个直径0.8厘米的微小肿瘤——泌乳素型垂体瘤,正是这个“罪魁祸首”引发了一系列看似妇科的异常症状。
生活中,像李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女性出现月经紊乱、异常泌乳时,第一反应是前往妇科就诊,却忽略了深居颅内的“小不点儿”——垂体,可能才是问题的根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泌乳素型垂体瘤的神秘面纱,避免误诊误治。
一、“内分泌总司令”失灵,为何表现为妇科症状?
垂体深居大脑底部,虽只有豌豆大小,却是人体的“内分泌中枢”,能够分泌多种激素,精密调控生殖、代谢等重要功能,其中就包括泌乳素(PRL)。正常情况下,哺乳期女性泌乳素会生理性升高,非哺乳期则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泌乳素型垂体瘤会导致垂体细胞功能紊乱,持续过量分泌泌乳素。异常升高的泌乳素会抑制卵巢的正常功能,造成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引发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同时还会刺激乳腺组织,导致非哺乳期异常泌乳。这正是“妇科症状”根源却在颅内的关键所在。
二、症状表现男女有别,女性更易早期察觉
作为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约占50%),其症状表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性患者:多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非哺乳期异常泌乳、不孕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性欲减退、骨质疏松等症状。
男性患者:症状通常较为隐蔽,主要表现为性欲低下、勃起功能障碍(易被误认为“肾虚”),少数可能出现乳房发育或泌乳。当肿瘤增大压迫视神经时,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明显症状。
三、确诊与治疗:及早干预,预后良好
确诊通常需要两步走:
血液检查: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若显著升高(>200ng/mL)需高度怀疑本病;轻度升高则需排除甲状腺疾病、药物影响等其他因素。
垂体MRI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明确判断是微腺瘤(<1cm)还是大腺瘤(≥1cm)。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能够快速降低泌乳素水平、缩小肿瘤体积。多数患者服药1-3个月后症状即可改善,并能恢复正常生育功能。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疗效不佳、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或肿瘤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障碍的患者。目前多采用经鼻蝶窦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四、温馨提示
女性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月经紊乱、闭经、异常泌乳或不孕,男性若出现性欲低下、勃起障碍、乳房发育等情况,在妇科或男科检查未发现明确原因时,务必考虑排查垂体问题,及时进行泌乳素检测和垂体MRI检查。
值得欣慰的是,泌乳素型垂体瘤大多为良性肿瘤,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完全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恢复正常生活。切勿让表面的“妇科症状”掩盖了深层的“颅内问题”,及时排查方能少走弯路!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神经外科一病区 吴敏杰 王建业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