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 加之老龄化人群逐年增多,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病人数量的增多,血管病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大幅度上升。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作为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统计显示: 我国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2%~20%。
血管内膜增生:传统手术难以突破的“瓶颈”
对于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传统外科手术主要是外科旁路手术,即动脉搭桥。该手术创伤大,并且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在临床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大多为高龄老人,由于身体状况差,常无法耐受开刀手术所带来的痛苦。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微创的腔内治疗以其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所应用。然而,下肢动脉往往因承担各种压力,如扭转、压缩、拉伸等, 导致永久植入体内的支架容易发生损伤;另外,通过机械手段挤压斑块贴壁的球囊扩张,会出现斑块脱落,导致远端小动脉的栓塞;若压力过高又会造成血管壁损伤,因血管内膜增生而发生术后血管再狭窄。这在无形中成为长期以来血管外科领域治疗中一大难以突破的瓶颈与障碍。
斑块切除术对于微创手术“有着划时代意义”
近年来,腔内斑块切除术的问世,有效弥补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在治疗中存在的不足。腔内斑块切除术是一种新兴的腔内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穿刺,将带有旋切刀片的导管送入病变部位的动脉腔内,通过电源激活旋切刀片并多次推送导管通过病变部位,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切除下来并储存在导管头端,切割完成后将导管和斑块一起取出。该类手术具有介入操作成功率高、治疗指征宽、可重复操作的特点。它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直接清除斑块,恢复血流,而且手术后血管内不留下任何异物材料,同时也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气压伤,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腔内斑块切除术可以治疗从股动脉到足背动脉的所有下肢动脉病变, 尤其适用于一些不宜植入支架的位置, 如腘动脉及膝下血管等,以及难治性支架内膜增生。斑块旋切术后可应用即将上市的药涂球囊,此球囊可以有效内膜增生,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将为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开创一个跨时代意义。
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郑州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自2010年引进此项目以来,已累计为数20余名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解除了病痛,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患者张先生,68岁,10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行走后疼痛、发凉。7年前至北京某三甲医院诊治,并给双下肢共植入7枚支架,术后效果好。但半年前再次出现行走后双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不明显,伴发凉、麻木症状,左下肢行走距离约200米,右下肢约100米。张先生及家人辗转多家医院无果,后经大夫推荐急来郑州大学五附院诊治。患者治疗难点是支架内及近远端广泛内膜增生,普通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束手无策。经积极术前准备后王兵教授带领血管外科崔文军副主任、吴斐、王颖等医师给患者实施了双下肢动脉Turbo Hawk斑块旋切术。术中克服重重困难,反复切除内膜及斑块,杀出一条血路,打通了双下肢狭窄闭塞段,取得了满意效果。
术前CTA与术中
术中与术后CTA
郑州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依托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及中心实验室,进行周围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血管外科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介入治疗副主任委员单位,郑州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被郑州市授予“健康卫士先锋号”。学科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拥有省内首家“杂交手术室”,能开展各种复杂血管疾病诊疗。
来源:血管外科 吴斐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