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五附院王兵教授所带领的血管外科团队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术成功治疗一例高龄复杂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此类手术能够微创开通下肢闭塞动脉,使血流恢复通畅,为身体条件较差不能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本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再次体现了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对血管疑难病症的高超诊治能力。
温老爷子今年87岁,20天前突发右下肢持续疼痛麻木,伴右足趾发绀,夜不能寐,趾端濒临坏死。3年前因下肢间歇性跛行在外院放置支架,支架近端覆盖股深动脉开口。CTA(图一)显示右髂外、股总、股深、股浅及支架长段完全闭塞。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心肺功能极差,麻醉科评估后,认为全麻风险极大。经王兵教授、崔文军副主任以及所带领的血管外科团队的共同研究后决定以局麻下为患者实施“血管腔内开通术”来实施治疗。
▲ 图一
术中医生们发现患者血管条件极差,闭塞段长,钙化极重(图二),手术异常困难。正向及逆向开通器材始终位于内膜下不能返回真腔,且难以实现内膜下对接。经多次尝试后,患者出现烦躁,不能配合,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暂于原支架内置入溶栓导管备术后溶栓用,并保留右股浅动脉逆穿鞘管备二期开通用。
▲ 图二
术后溶栓2天,二期手术再次造影提示右髂外、股总、股深恢复通畅,股浅动脉仍闭塞。顺向单弯导管、导丝配合下进入支架内,经一期逆穿鞘置入导丝及球囊,两者配合下亦进入支架内,顺利与上方单弯导管实现对接,并将导丝由左侧翻山鞘引入建立轨道,经翻山鞘进入单弯导管置于逆穿处近端,将导丝拔出,软头再次进单弯导管中,并超选入腘动脉、膝下动脉,经导丝依次置入球囊对闭塞段逐段扩张,退出球囊,置入支架,精准定位后释放,远端位于股浅动脉远端,近端与原支架重叠1.5cm,成功实现开通(图三),恢复血流。患者疼痛术后即刻缓解,胫后动脉搏动有力!
▲ 图三
科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图四)。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 图四
该病的病因有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
临床表现为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该类疾病常常缓慢发展,早期症状不明显时得不到重视,一旦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存在症状突发加重的可能,危及肢体的存活和生命。所以,提高对该病的防范意识尤为重要,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控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及适当的药物治疗能后延缓病变的进展,一旦发展到间歇性跛行就该及时就医,能有效避免疾病发展到静息痛、肢体坏死的地步。
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作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上具有突出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开展各类开放和腔内治疗。尤其是近些年来,在腔内微创治疗复杂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上发展迅速,治疗经验丰富、手段多、开通率高,目前已成功治疗该类患者近千人次,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每年举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高端学习班数次,在省内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河南省及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来源:血管外科 陈吉冲 胡昕涛 王浩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