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等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到底是如何导致胃癌的?这一问题吸引了很多医学专家进行研究。
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国康复医学会消化病康复专业委员会2019(第二届)年会暨中原幽门螺杆菌微生态及消化病论坛上,郑州大学五附院名誉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ThomasF.Meyer博士带来了精彩演讲《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机制
Meyer博士提到,幽门螺杆菌之所以会引起炎症,主要是通过经典炎症信号通路导致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幽门螺杆菌,使得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呈灶状分布。
Meyer博士长期从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分子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相关研究。2017年,Meyer博士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可能机制。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胃黏膜下方干细胞的过度增殖,致使干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积累大量DNA损伤,从而诱导癌症的发生。
为了确定幽门螺杆菌具体是如何促进胃黏膜干细胞增殖的,Meyer博士采用单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小鼠胃黏膜干细胞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小鼠的胃黏膜下,位于胃腺基底的干细胞池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一种干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能力强;另一种分化程度较高,增殖能力较弱。
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感染机体无法自我治愈,若不治疗,幽门螺杆菌可能长期持续刺激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R-脊髓蛋白,来刺激干细胞分裂,这可能就是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原因。
早期诊断为胃癌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
据了解,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成功申报了河南省外专局的外籍专家工作站项目,设立了德国科学院院士ThomasF.Meyer教授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后,将以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癌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建立胃癌早期诊断、个体化和精准治疗的研究平台,这将迅速提升河南省乃至我国的胃癌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研究,为下一步胃癌高危人群筛选、早期诊断,以及个体化和精准治疗开辟新的路径。
来源:大河健康报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