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垃圾分类成了燃爆的热点,影像科也想蹭一蹭。虽然大家都在吐槽垃圾分类困难重重,但也都在努力学习,跟上环保的步伐。据说上海人民每天都要面对灵魂拷问:
“侬zi撒喇希?”
(你是什么垃圾)?
以前来影像科检查
第一次踏进影像科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检查: X线检查,包括(计算机摄影(CR)、数字化摄影(DR)、乳腺钼靶、透视、胃肠造影检查(钡餐)等,CT检查,磁共振检查,B超检查
现在来做影像检查
医生这CT/MR/X光胶片属于什么垃圾?拿回去咋扔?
答:医用胶片属于有害垃圾。因为胶片在洗印过程中会使用含毒的化学制剂,如氰化物、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有潜在危害。它与相片、拍立得相纸同收录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属于有害垃圾。
垃圾分类太难了
今天我们分点简单的
跟着我们踏上像检查分类之旅
把目光投向影像科的三位重量级大咖
X线 CT MR
这影像三大佬的出镜率
可谓是相当之高啦
然而他们之间具体要怎么区分那
别慌 看完这篇推送
让你的知识立马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01、X线--X-ray
▲ X线像被压扁的香蕉
如果谈X线,那可是医学影像科的源头。世界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95发现了X线。这项发明为医学影像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X光检查,也叫拍片子,其实和拍照片差不多。它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检查时就像给身体拍了一张平面影像的照片。
由于被照射物体密度的不均匀,拍摄的底片上会形成黑白不一的颜色.所以它一般只能发现较明显的病变组织和结构,由于价格便宜,辐射量小,一般是疾病初筛的首选。但是X线会使生物细胞受到破坏,一般情况下,孕妇、备孕人群不建议做X光,以免影响胎儿。
X线常用于肺部及骨骼系统疾病的检查,尤其对于检查急诊骨折、骨肿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遇到局部结构显示不清或要观察病灶周边侵犯的情况时,才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
02、B超--B-scan ultrasonography
▲ B超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超以强度低、频率高、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而著称,尤其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测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的观察有其独到之处,如:浅表肿块、血管、穿刺定位等。
B超无辐射,可以用于孕妇体检,也能发现一些骨折等骨骼问题,避免X光损伤。
03、CT --Computed Tomography
▲ CT像把面包切片看
1972年,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其实CT检查也是利用X线原理,只是会从各个方向对人体部位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重建出断层切面图像。就好比将面包切片看,但是辐射大于X光。
CT可以较好地显示由软组织组成的器官,主要应用于肺部、骨性疾病、急诊外伤、早期脑出血、钙化、胆道泌尿系结石、血管性疾病等。
04、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核磁共振摇一摇再看
1978 年底,世界上第一套磁共振系统在位于德国埃尔兰根的西门子研究基地的一个小木屋中诞生。
磁共振是利用强大的磁场,让身体中的氢原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里面的振动,形成像后可以观察到正常组织与患病部位之间的差异。
MRI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MRI能获得原生三维断面成像而无需重建就可获得多方位的图像;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对中枢神经系统、膀胱、直肠、子宫、阴道、关节、肌肉等检查优于CT。尤其是关节、肌肉、中枢神经系统等软组织的检查结构更清晰。核磁共振对脊柱、关节、肿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独到的优势。
所以医学影像检查中,B超、CT、X线、核磁共振并驾齐驱,互为补充。一般情况下, 体检时又该如何选择嘞?
1、脑和脊髓粗看CT,细看核磁共振。
2、颈椎、腰椎、胸椎,除了骨骼问题,其他的都用核磁共振及CT。脊柱部分的神经分布比较多,核磁共振相对来说对软组织的观察更为细致。
3、胸部 粗看X线光片,细看CT,可以检查出肺部钙化点、结节等。低剂量螺旋CT与传统CT相比而言,扫描时间更短,辐射更小,分辨率更高。核磁就相对局限啦。
4、骨骼及四肢最常用的检查是X光,如诊断不明,需进一步观察,可用CT。除此之外,关节软组织、骨肿瘤的检查可用核磁共振。
5、心脏 常规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检查,多选B超,但不能看到心肌内部的变化或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筛查可用CT。核磁共振也可用于心脏检查,如:用于确诊断心肌供血或心肌病变类型,更准确的判断左心室肥厚的原因。
6、腹部、盆腔,初步诊断时,最常用的是B超,对肝脏、脾脏、胰腺、肾脏、盆腔等器官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对肠道等含气较多的器官,超声诊断准确率会降低。一般胃肠道多用胃肠镜检查。
来源:医学影像科 韩爱花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