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栓是三大致死性血管疾病的根源,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其中静脉血栓发生率远高于动脉血栓。在欧洲,每年有50万人死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超过艾滋病、乳腺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在美国,每年有10万到30万人因VTE死亡,VTE相关住院人数超过50万。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近几十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VTE形势甚至更为严峻!虽然这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但很多人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很多血栓形成的时候,人体没有感觉到明显症状,脱落时更是无声无息。然而,一旦发生非常凶险的栓塞,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因此也被称为“沉默杀手”。在动脉栓塞中,我们最熟悉的当属心梗、脑梗,其根源就是动脉血栓脱落导致相应血管堵塞,最明显的就是心肌梗死。而脑梗和心梗一样,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著称。
2023年10月13日是第十个“世界血栓日”。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加强全面教育,让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并积极预防血栓栓塞症,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将于2023年10月13日上午8:00同时在院本部南门内广场西侧和郑州大学五附院侯寨分院同时举行“郑州大学五附院2023世界血栓日大型公益义诊活动”。届时,血栓专家将为大家解答血栓栓塞等疾病相关问题,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并指导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栓塞等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欢迎广大群众踊跃参与!
咨询电话:0371-66916976;
0371-66916977
静脉血栓是什么?
血栓是血液凝固,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从而堵塞了血管。它形成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常见的诱因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卧床(脑卒中、瘫痪、下肢手术后等),吸烟、骨折等创伤因素以及妊娠 / 产后和恶性肿瘤及化疗患者。这也是“血栓三大定律”。
血栓形成的表现





科学预防静脉血栓
血栓的防护最重要的还是靠日常的预防,即使是高危人群,如果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
1,建议卧床患者抬高下肢20°至30°,早期指导督促患者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
2,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

3,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

4,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5,忌在患肢行静脉穿刺,不宜点滴大量高渗糖。
6,急症处置指导:如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及咳血等症状,考虑发生肺栓塞,立即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活动并及时就医。
7,饮食应多进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可促进循环,增进废物排泄,降低血液粘滞度,防止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如果诊断出静脉血栓性疾病及时就诊于正规的医院,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目前主要的疗方式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
1.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血液的凝集状态来有效抑制血栓的发展和再次复发。目前较为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口服抗凝药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
2.溶栓治疗:栓药物可以快速溶解动静脉脉血栓而恢复血流,目前临床上的溶栓药物众多,常见的有尿激酶(UK)、链激酶、巴曲酶、纤维蛋白溶解酶以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 (r-tPA) 等药物。
3.介入治疗:随着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诸如介入导管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型术和血管腔内机械性血栓消融术等用于治疗。
来源:血管外科 王浩 安乾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