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医师的战场是手术室或急诊室。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而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抢救,也没有突破性的科研,他们的“特殊性”藏在更琐碎的日常里:是菜市场里提醒王大伯少吃腌菜的三言两语;是爬上六楼给独居老人测血压的气喘吁吁;是把慢性病管理做成“邻里间的约定”。他们的“特殊性”在于把医学变成了“过日子的学问”: 知道哪家的孩子怕打针,会提前准备贴纸;清楚哪位老人行动不便,会主动上门随访;甚至记得谁家里最近有矛盾,看病时会多聊两句宽心话。
活档案:脑子里装着整个社区的健康密码
“张叔,您上次说夜里起夜三次,这周有没有好转?”“小李,你女儿过敏性鼻炎的药快吃完了吧?”走进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大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社区医师就像一本“移动健康档案”,不用翻病历本,也能说出居民的用药史、过敏史,甚至家里谁有高血压遗传史。

这种“对人不对病”的关注,正是社区医师的特殊之处。他们不只是治疗某个症状,更熟悉每个患者背后的生活习惯。
健康翻译官:把医学术语变成家常话
“医生,我这血脂报告上的箭头朝上,是不是很危险?"拿着化验单的赵大爷一脸焦虑。白医生没有直接解释”低密度脂蛋白“,而是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水管:”您看,血脂高就像水管里结了水垢,现在只是薄薄一层,咱们多走路、少吃肥肉,就能慢慢清掉 —— 比通水管简单多了!"

在社区诊室,”会说家常话“比”会背教科书“更重要。社区医师每天面对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他们得把”心肌梗死“说成”心脏血管堵了“,把”胰岛素抵抗“解释成”身体对糖的吸收变慢了"。有位患糖尿病的阿姨总记不住"餐前血糖",李医生就教她:"每次端起饭碗前,先扎手指 —— 就当是吃饭前的'仪式感'。"
24 小时在线的守护者
从诊室到楼道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社区医师吕医生的电话响了。是独居的吴爷爷:“小吕啊,我刚才起来喝水,腿突然动不了了……”吕医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安抚:“您别急,慢慢挪到沙发上,我现在骑车过去。”
对社区医师来说,“下班”只是换了个工作地点。他们的手机永远不静音,微信里有十几个居民群,从高血压用药咨询群到新手妈妈互助群,深夜接到电话、周末被敲门是常事。

这种随叫随到的背后,是社区医师对”距离“的特殊理解 —— 他们离居民最近,所以必须成为“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健康外交官 :在家庭里调和医学与生活
“医生,我爸非要吃保健品,说能治糖尿病,拦都拦不住!”诊室里,小王无奈地抱怨。社区谢医生听完,没直接否定老人,而是把大爷叫到身边:“张大爷,您看这保健品说明书上写着‘辅助调节‘,就像咱们做饭放的调料,不能当主食吃 —— 您要是想吃,得先把降糖药按时吃了,我每周来给您测血糖,要是指标稳了,咱再商量能不能吃,行不?”

社区医师常要扮演“家庭健康调解员”。他们知道,很多慢性病的管理难点不在治疗,而在家人的态度:有的子女过度紧张,把老人管得喘不过气;有的老人固执己见,宁愿信偏方也不吃药。这时候,医师的话往往比家人的更管用 —— 不是因为权威,而是因为他们懂老人的“面子”,也理解子女的“焦虑”。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前夕,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领导班子带着慰问品先后来到福华街、福华北街、大石桥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详细询问社区医师的工作日常、患者诊疗情况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大家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




“德馨于行”显仁心
“技精于勤”铸大医
今天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让我们向这群社区里的“健康守门人”致敬
向所有奋战在各岗位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
您们,辛苦了
来源:大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党委宣传统战部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