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太阳微微露出光芒,夹杂着早起空气中特有的清凉,让人感受着一天之计在于晨的美好,郑州大学五附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的护士们精神饱满地开启了新一天工作。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在护士站响起。
“你好,我是住院处,你们科室的一位病人家属在探望患者途中,晕倒在一楼大厅了”
接到电话后,王慧平护士长立即安排责任组护士杜少琼启用抢救床,备好心电监护仪及氧气,武丽娜医生和李勤勤护士推着平车紧急到一楼与同时赶来的急诊科大夫一起接病人回科。大家一路小跑,迅速把平车推上电梯,来到心内一科抢救室。所有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任何耽搁,只想为挽救这脆弱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

平车上的患者面色苍白伴冷汗、心前区剧烈疼痛,烦躁不安。“老师,咱们已经来到病房了,您放松深呼吸,别担心,医生和护士都在您身边呢!”护士弯下腰在患者耳边轻柔的安抚着。
“做十八导心电图!”武丽娜大夫冷静的下着口头医嘱,早已准备就绪的护理班护士杨鹿推着心电图车一个箭步走上前去,迅速而准确的连接导联线。接着,连接心电监护及氧气、建立静脉通路。抢救室的护士们熟练地进行着各项操作。连接除颤仪,急查血电解质心肌酶血常规凝血BNP心梗三项,急查床旁彩超!在清晰的医嘱下,护士们有条不紊忙碌着。患者呼吸渐渐平稳、疼痛减轻,一条鲜活的生命终于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抢救室里的紧张气氛也略有缓和!



随着检查结果的完善,未发现明显异常!此时,匆忙赶来的家属焦虑的呼喊声不断萦绕在耳边,患者再次出现烦躁、剧烈疼痛、恶心。护士们指导着患者有效放松,深呼吸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复查心电图!”武丽娜大夫清晰地下着医嘱,仍未出现ST段明显抬高,肌钙蛋白正常。武丽娜大夫和责任护士杜少琼不敢放松警惕,给予各种对症治疗并持续密切观察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电图发生了动态演变,心肌酶增高,提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做术前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一切准备就绪后,护士将患者推至介入导管室,陈永生主任、梁海军副主任和黄斌副主任为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远端可见大量血栓,Ⅱ级血流,鉴于患者病情稳定疼痛缓解,决定给予冠脉内注入尿激酶和替罗非班进行溶栓,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等药物继续给予治疗,充分给予抗栓治疗后择期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在这场与死神的拔河中,生命的火苗再次被点燃!

科普: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激烈、持久的心前区及胸骨后疼痛,伴出汗和休克。但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都如此“典型”。根据有关报道,在我国的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3以上的患者其临床症状是不典型的,习惯上称它们为“不典型心肌梗死”或“非典型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有差异,一般40岁以上的男性和50岁以上的女性会多见一些。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人发病率会明显升高。现在生活方式改变后年轻人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如果你出现了乏力、胸部不适、活动后气喘、一过性黒矇,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的你出现了牙痛、胸痛、腹痛、上肢痛,请你及时就医,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因为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
来源: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陈永生 王慧平 刘昉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