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疗动态
首页>信息公开>医疗动态

责任守护信任,让生命延续

发布时间:2021/2/23文字调整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在郑州大学五附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一位95岁的老奶奶拉着黄斌副主任医师的手不停地表达着对全体医护人员的感谢。




李奶奶早在19年前因胸闷、心悸伴头晕、黑矇来院就诊,当时黄斌医生为其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0年前因电池耗竭于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行双腔起搏器更换术。这次住院,因程控起搏器电量不足,黄斌副主任医师第三次为其手术。


95岁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年纪,而要再成功经历一次手术,更是让人不敢想象。高龄老人体弱、心肺功能代偿较差,手术风险高。李奶奶高血压病史20年,高血压3级,属于极高危;冠心病,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Ⅱ级,心衰Ⅰ°;同时还患有支气管哮喘、胆石症、右肾错构瘤等病史,这些都为手术增加了更大的风险。


全科人员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治疗小组,对老人全面检查后,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治疗方案,尽可能使手术创伤小、时间短。


评估手术风险之后,杨建峰主任和黄斌副主任医师团队给予实施“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及永久起搏器更换术”。历时一个半小时,手术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取得成功。当手术团队看到心电监护上美丽而规则的心电图曲线,听到仪器上有节律的跳动声时,他们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术后,王慧平护士长指导主管护士靳亚娟严格执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根据医嘱为该患者做了详细的护理计划: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局部皮肤压迫及渗血情况,预防感染,指导患者有效咳嗽以免牵拉伤口引起疼痛……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李奶奶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出院后,黄斌副主任医师和护士刘昉对其进行了回访,并再次向李奶奶及其家属科普了疾病相关知识和居家注意事项。


伴随人均寿命的增加,高龄甚至超高龄患者的比例逐渐上升,随之增加的是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其中,80岁被认为是手术难度的分水岭。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病变,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功能不全。他们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储备能力、免疫机能等都有所下降,身体一旦增加负荷很容易失去代偿,甚至发生多器官衰竭。而且,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这些不利因素集中在一人身上,手术风险确实非常大。高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是年轻人的数10倍。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使过去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得到救治,大大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目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胶囊起搏器),兼容核磁的起搏器,希氏束起搏,左束支起搏等新技术都成功应用于临床。郑州大学五附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在心电生理及心脏起搏领域与国内同步,能够把最新技术应用于患者,使患者获益。


来源: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王慧平 黄斌 刘昉

宣传科编辑整理